生态多样性的“微缩实践”——从单一草坪到“昆虫旅馆”
核心观点:真正的园林绿化应成为“城市野生动物家园”,通过营造多样化生境(如蜜源植物区、鸟类栖息林)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
2025年《城市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绿地建设指南》建议:① 种植蜜源植物(如薰衣草、荆条)吸引蜜蜂/蝴蝶,设置“昆虫旅馆”(用竹筒、枯木搭建,为独居蜂提供繁殖空间);② 保留原生灌丛与落叶堆(为刺猬、蜥蜴提供庇护);③ 设计生态池塘(种植芦苇净化水质,投放小鱼虾维持食物链)。
案例:上海世纪公园“野趣角”区域保留了500平方米的原生杂木林,种植构树、朴树等乡土树种,吸引白头鹎、乌鸫等20余种鸟类定居,成为市民观察自然的“活教材”。
文化传承与创新——园林中的“中国故事”
核心观点:园林绿化是文化的“活载体”,可通过景观小品、植物配置、空间布局传递地域历史与人文精神。
苏州拙政园以“借景”“对景”手法(通过漏窗框住北寺塔,形成“移步换景”效果),诠释了江南文人的隐逸哲学;北京颐和园“万寿山-昆明湖”布局(山为骨架,水为血脉),则体现了皇家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”的格局。现代案例中,西安大唐芙蓉园提取唐代建筑元素(如歇山顶、鸱吻),种植石榴(多子多福)、牡丹(富贵吉祥),让游客“穿越”至盛唐。
创新方向:年轻群体更青睐“国潮风”园林——成都“熊猫绿道”以熊猫雕塑+竹林景观为特色,结合川剧脸谱铺装,成为网红打卡地;杭州“宋韵园”则通过投影技术还原《清明上河图》场景,互动感十足。